顯示具有 表演藝術評論台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表演藝術評論台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9年10月25日 星期五

【戲】薪傳歌仔戲劇團-看家戲的演出與傳承意義《三進士》 表演藝術評論台投稿





演出薪傳歌仔戲劇團
時間2019/09/22 14: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大表演廳

《三進士》整編廖瓊枝老師於新琴聲歌劇團時期常演出的劇目,為了讓傳統骨子老戲保持劇種的原汁,又能品嚐出不同以往的風味;在加入現代思維以及劇場元素的同時,不但要繼承傳統,更得凸顯新舊思維的結合新風貌。傳統戲曲的舞台上常搬演忠孝節義的故事,而《三進士》的故事更於各劇種皆有傳唱後世的版本,本次演出劇本由劉秀庭編修,試圖在傳統八股的劇情中,找尋更符合現代調性,讓觀眾能更有共鳴。

就筆者觀後最大的感觸便是「人性自私」。劇中主角張文達一心只想進京考試,窮到需由妻子孫瑞娘四處借錢依舊不改其志,第一年考不上不回家鄉,只想繼續求取功名,卻不知家鄉的妻兒苦哀哀,也因此種下孫瑞娘與兩兒分離之苦、受虐之痛。另亦描寫「惻隱之情」,絕大多數人看到孩子絕對會想愛護,劇中編排孫瑞娘帶著孩子借錢,任誰見到幼兒都會不捨。筆者認為編劇劉秀庭在人性的描寫相當細膩,非常有認同感。

導演為劉冠良,薪傳歌仔戲劇團接連幾齣戲皆與他合作,他曾於講座中提到,早期的戲齣皆是「男性為天,女性為地,男性可以擁有一切,女性必須接受一切。」在這些舊思維下,必須找出合理化的點,讓老戲做到精髓傳承。因此與編劇討論後,決定著墨於人性合理化,依現代觀去處理老戲問題。導演將常天保(林祉淩飾)與母親孫瑞娘的關係「冷處理」──從小就被告誡需要照顧弟弟且不能讓母親擔心,在這樣的性格養成下,當母親外出找尋食物,他不會認為母親是因為路途遙遠而不帶孩子同行,加上外在因素(被領養後無時無刻被刻意隱瞞非親生的事實),導致心中怨恨深埋,才有後續不認母親與弟弟對簿公堂之果。

另外,導演在整體過程編排不是一味苦/哭到不行,而是穿插笑點。讓觀眾跟著戲走、隨著心酸與大笑。「哭,愛對心內哭出來;笑,嘛愛對心內笑出來。」傳統戲「無刣奸臣呼人看,觀眾不願散」的精神也在導演笑點編排下,淡化紓解。

在演員方面,本劇主要聚焦三生三旦(張孟逸、古翊汎、王台玲、江亭瑩、廖玉琪、林祉淩),而本篇僅以張孟逸及廖玉琪兩位演員為主要書寫方向。歌仔戲首重於身段、唱腔,劇中大量唱念及身段在在考驗演員功力,「一聲蔭九才,無聲甭免來。」張孟逸(飾孫瑞娘)在多年演出經驗累積的底蘊下,其唱腔更加渾厚飽滿,聲韻情感轉換自如。原行當為正旦的她,在近兩年的「看家戲再現」演出中皆跨行當演繹老旦。她將母親一角詮釋得絲絲入扣,筆者印象最深刻之處為孫瑞娘摘採野菜回歸發現孩子不見後的演繹,從母愛散發呼喚孩子、發現孩子不見的慌再至歇斯底里的狂亂,都可見自身經驗與藝術的結合,細膩程度皆見演員對角色所下的功夫及心力。廖玉琪(飾崔芙蓉),本次演繹全劇最壞的角色,「嘴唸阿彌陀佛,手拿殺豬刀。」演員在其眼神、語調及肢體表演上都十足牽動台下觀眾情緒,其唱腔清亮高亢,近年在演出中不受限挑戰各種角色,值得鼓勵。

薪傳歌仔戲劇團多年來在廖瓊枝老師領導下,相當致力於演員傳承。本次演出除了中生代演員外,廖瓊枝歌仔戲傳習計畫的藝生及108年傳統戲曲人才駐團演訓計畫的藝生亦一同演繹,「以演代訓」,延續技藝傳承,成就一齣好戲。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辦理「開枝散葉系列─輔導民間劇團看家戲製作專案計畫」自民國103年舉辦來到第六屆,筆者認為已越上軌道,成為每年戲迷期待的盛事之一。利用劇團向資深藝師請教戲齣後去蕪存菁,再次呈現傳統戲之美。薪傳歌仔戲劇團在看家戲系列演出中陸續推出《白兔記》、《斬經堂》與《三進士》,皆保留傳統作功、唱念,再改編劇本,嘗試更圓融處理其中不合理之處。今年適逢薪傳歌仔戲劇團三十周年及財團法人廖瓊枝歌仔戲文教基金會二十周年,接連推出大戲展現誠意。期望在而立之年後能更加茁壯,傳承之路更加踏實。




「本文首次發表於表演藝術評論台

https://pareviews.ncafroc.org.tw/?p=54561



若您喜歡的我的文章,歡迎來幫我按個讚!






2019年8月26日 星期一

【戲】薪傳歌仔戲劇團-幕落後的望斷與回首《夢斷黑水溝》 表演藝術評論台投稿






幕落後的望斷與回首《夢斷黑水溝》

演出:薪傳歌仔戲劇團
時間:2019/07/28 14: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大表演廳
文 謝孟吟(社會人士)
《夢斷黑水溝》於2018年高雄春天藝術節首演,首演即獲廣大觀眾迴響。綜觀歌仔戲演出,除傳統老戲之外,新編劇情亦不少,但總少見真正敘述臺灣這片土地上發生的故事。今年適逢薪傳歌仔戲劇團三十周年及財團法人廖瓊枝歌仔戲文教基金會二十周年,故將《夢斷黑水溝》再度北、中巡迴演出,以臺灣本土劇種搬演屬於臺灣的故事。【1】
傳統與新編,音樂設計與導演大考驗
《夢斷黑水溝》劇本整體架構完整,念白讀音考究歌仔戲大特色之一──押韻,體現臺語之美。唯筆者認為,上半場鋪陳有些許冗長,以至於與下半場相比稍失衡;且以現今觀點而言,真的會有連對方都不確定是否存在,卻願意癡等的女子嗎?但也許正如莎士比亞曾說「悲劇可以盪滌人類的靈魂。」這樣又癡又烈的有情天地,才能讓觀眾沉浸於歌仔戲那份情、那份美。
所謂「三分前場,七分後場。」音樂設計呂冠儀將一開場緩緩浪濤聲逐漸轉換為戰鼓打鬥聲,似乎預告了這齣戲悲傷的結尾。劇中主要分為兩大族派:漢人及原民。音樂設計巧妙地做了些區隔,漢人以傳統曲調(例如【七字調】、【都馬調】為主),原民則寫新編曲。配器上亦有巧思,帶點哀傷的月琴聲用於【思想起】與夷奴沙所唱的新編曲;原民風格的曲調則用了類似竹製樂器的音色,亦利用傳統文武場少見的「笙」作配器,增加樂曲豐富度,相得益彰。
導演劉冠良曾表示,《夢斷黑水溝》雖是新編劇,但不用華麗的舞台去呈現,一切簡單,把所有的表演交給演員,在傳統基底下做創新。亂世中的人民如何求生存,亂世中的佳偶如何爭取愛戀,都是此劇一大看點。
導演運用很多背景投影及燈光變換來說故事,像是利用背景顏色轉換去代表男、女主角不能相愛的心境;或利用日出、日落過幕去表達時空歲月更迭。其中,筆者印象最深刻的一幕為,夷奴沙醉倒在地,舞台高台是尤路及瑪浪在唱歌,前方左側是原民跳舞,右側則是一群人圍著夷奴沙(原來是在幫演員貼鬍子);在歌舞間轉換十年時間,代表歲月流逝,雖然演員沒有進去後台換裝,但是一樣做到時空轉換,手法細節相當得宜。燈光則大量利用spotlight,去凸顯角色心境。
本劇採用大量投影設計及燈光輔助,除投影外亦利用實體道具讓舞台更加豐富。唯燈光運用筆者認為稍有過度之慮,於劇場高處觀賞實令人眼花撩亂。
唱念作打,演員精湛功力盡現
《夢斷黑水溝》上演清初的劇情,因此在服裝上無水袖可做施展。即使沒有水袖,一路以來秉持傳統的薪傳歌仔戲劇團卻也未全面放棄戲曲身段公式,刀槍把子套路依舊,身段採意象式風格融入劇情,讓演員肢體與身段內化。
本劇主要聚焦雙生三旦。擁有深厚功底的古翊汎(飾李沖),在本次演出中又文又武,不僅武戲虎虎生風,文戲與風櫻的純純愛戀及久別重逢的刻苦銘心皆令人感同身受。古翊汎亦憑藉此劇榮獲今年(2019年)傳藝金曲獎最佳演員獎。張孟逸(飾林風櫻),身為廖瓊枝藝生,以哭腔見長的她,在近幾年的演出磨練中逐漸蛻變,哭腔運用更加自如、順暢。王台玲(飾尤路)、 江亭瑩(飾吳固)、 廖玉琪(飾瑪浪)、 劉冠良(飾夷奴沙),各司其職、可圈可點,跳脫過去見長的角色,嘗試不同的演出,多方挑戰。
除了中、新生代演員一同演繹之外,本劇亦起用許多國立臺灣戲曲學院歌仔戲學系的在校生與畢業生,以另一種師生聯演模式呈現此劇,符合薪傳宗旨──不只傳薪亦傳心,傳承之意溢於言表。
戲臺上鑼鼓聲響,牽動著戲臺下每一位觀眾情緒起伏。幕起幕落之間,眾演員以其內蘊及優美唱腔帶給台下觀眾難以忘懷的表演。終幕後,不需過多言語,迴響於劇場間的掌聲便是最好的回饋。
望斷前涯路已盡,回首笑看嘆浮沉。
註釋
1、編劇童錦茂先生於報導中指出,《夢斷黑水溝》描述臺灣土地歷史的故事,先移民唐山過臺灣,追求生存的噩夢,原民祖先被欺凌、掠奪的無辜無奈,殖民政權專制統治的暴行,亂世年代純真淒美的愛情。他強調,《夢斷黑水溝》是他第一次寫歌仔戲劇本,寫自己最熟悉的地方,追憶血淚交織的過去,也期待天光的未來,今日臺灣修來不易,共勉珍惜。參閱《青年日報》,2019年7月27日,網址:https://ppt.cc/fVGyfx





「本文首次發表於表演藝術評論台

https://pareviews.ncafroc.org.tw/?p=36520


若您喜歡的我的文章,歡迎來幫我按個讚!





2018年5月14日 星期一

【戲】薪傳歌仔戲劇團-「薪傳」 亦「傳新」 《王魁負桂英》 表演藝術評論台投稿







投稿評論

〈陽告〉先是哭訴滿腹委屈,再利用水袖翻袖揚袖表達其不甘願勢必要向王魁討回公道,至最後吐血伏地低吟,字字鏗鏘。這樣的表演不在於任何技巧,而是演員本身由內而外表現出來欲訴無人無奈之情感。(謝孟吟)


















「薪傳」 亦「傳新」 《王魁負桂英》

演出:薪傳歌仔戲劇團
時間:2018/05/05 19: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大表演廳
文 謝孟吟(社會人士)
你不負我,糖甘蜜甜;你負我,做鬼也要捉你赴陰司。
一齣比陳世美悲慘的劇目,桂英的不願,活捉王魁之後是否煙消雲散?
2017年張孟逸以《王魁負桂英》焦桂英一角,榮獲第28屆傳藝金曲獎「年度最佳演員獎」,今年(2018)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邀請再現經典戲碼《王魁負桂英》。
《王魁負桂英》起源於宋朝,是今知最早的南戲作品之一。此戲經典,已在各劇種相繼改編搬演,而因應各劇種演繹之焦點亦不同,但都不脫基本〈陽告〉(告廟)及〈活捉〉兩折。
開場,由王魁向母親訴說夢中登金榜一事,再至趕考途中搭救焦桂英,後又於酒樓重逢,進而結為夫妻,焦桂英百般照顧王魁及婆婆。後王魁高中狀元,為圖平步青雲,拋棄髮妻另娶相府千金。焦桂英前往認夫,認夫不成反遭毒打傷重,最後自殺於當時與王魁盟誓的海神廟內,化為厲鬼,活捉王魁。起承轉合,絕無冷場。【1】
此劇劇情已眾所皆知,如何能夠在既定劇情下,讓觀眾耳目一新,讓戲更加精采,演員如何利用歌仔戲既有的身段、步法及唱腔演繹與角色心境上的塑造,成了此戲最大重點及亮點。
「他句句誓言我深信,信他對我用情深,多年來累積金錢為他用盡,又典當首飾給他做盤資,又替他奉養老娘親。桂英越想越不願,不願冤家你移情別戀,不願王魁你心肝短,我若死也陰魂不散,一定要活捉你報冤!!」。【2】
歌仔戲首重於身段、唱腔,劇中大量唱念及身段在在考驗演員功力,張孟逸從〈認夫〉、〈陽告〉至〈冥路〉近四十分鐘由〈都馬調〉及〈慢都馬雜碎調〉組曲之慢到快再由快到慢情緒堆疊的演繹,要顧及唱腔氣口順暢又需顧及身段優美十足不容易。〈認夫〉段當桂英知道已無法喚回王魁心時,眼神從一絲希望轉換成怒、恨,搭配〈十一字都馬〉曲調鏗鏘有力。〈陽告〉先是哭訴滿腹委屈,再利用水袖翻袖揚袖表達其不甘願勢必要向王魁討回公道,至最後吐血伏地低吟,字字鏗鏘,儘管舞臺只留一焦點燈,筆者仍被深深觸動,這樣的表演不在於任何技巧,而是演員本身由內而外表現出來欲訴無人無奈之情感。〈冥路〉魂旦鬼步及水袖運用之流暢,皆可見張孟逸對桂英一角所下的功夫及心力。新生代演員江亭瑩(飾王魁),國立臺灣戲曲學院歌仔戲本科畢業,亦是廖瓊枝歌仔戲傳習計畫第二期藝生。由旦行轉生行的她,近年漸露頭角,擔當薪傳歌仔戲劇團當家小生,其唱腔清亮高亢,〈活捉〉一段只見其甩髮、跪步應用流暢,想必下足苦工,王魁一角演繹在近幾年不斷磨練之下可算是此年紀演員中佼佼者,指日可待。去年入圍傳藝金曲獎個人最佳表演新秀獎的古翊汎(飾焦正賢),京劇科出身的他,擁有深厚功底,其趟馬身段相當精彩,亦是一大後起之秀。
戲臺上鑼鼓聲響,牽動著戲臺下每一位觀眾情緒起伏。幕起幕落之間,文武場加上眾演員以其內蘊、細緻身段、優美唱腔帶給台下觀眾無法忘懷的表演。佇立於觀眾心間的是歌仔戲那份感動、那份美。
《王魁負桂英》這齣典型「文戲武做」的骨子老戲,由國寶藝師廖瓊枝從多本內台戲去蕪存菁,並以自身經歷整編至現今版本,主著重身段唱腔表現及戲劇張力,並由國立傳統藝術中心收錄於廖瓊枝歌仔戲經典劇目-五大齣,堪稱歌仔戲劇本經典中的經典。至今交棒大弟子暨新任薪傳歌仔戲團團長張孟逸,薪傳亦傳新。薪傳人才輩出,也藉新任團長上任後進入中生代承續未來的必經之路。在大師姐帶領下,眾多青年演員齊聚完成經典好戲,期待青年演員們吸收台上經驗並內化,成為將來舞台演繹的養分,並於新任團長帶領下,欣見劇團未來可期。
註釋
1、大綱編修來源薪傳歌仔戲劇團。
2、〈陽告〉段經典唱詞。




「本文首次發表於表演藝術評論台
https://pareviews.ncafroc.org.tw/?p=29382



若您喜歡的我的文章,歡迎來幫我按個讚!